维基百科 | 动漫花园

.:. 草榴社区 » 技术讨论区 » 放空,消费社会的一件奢侈品[7P]
本页主题: 放空,消费社会的一件奢侈品[7P]字体大小 宽屏显示 只看楼主 最新点评 热门评论 时间顺序
惠州陈冠希


级别:骑士 ( 10 )
发帖:134
威望:188 点
金钱:646 USD
贡献:8250 点
註册:2021-06-10

放空,消费社会的一件奢侈品[7P]

放空,俗话讲是走神儿,文雅讲是一场思想遨游。它时常出现在无聊的时刻。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用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论述过无聊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某人误了火车或者弄错了时刻表,不得不在候车室里进行漫长的等待。第二种是被邀请出去晚餐,寻常的食物佐着常聊的话题,整晚都很无聊,这种宴请很无趣。第三种是伴随假期而来的“这很烦人”,走在城市里很烦人、读一下午书很烦人、安排和完成一顿家庭晚餐很烦人,甚至待在这里就很烦人。

现在处于哲学家描述的这些场景里时,无聊大概刚刚冒个头,人们已经掏出了智能手机。候车室和高铁车厢里成了共享办公空间,智能手机就是移动的工位。钉钉和飞书App底栏菜单的正中间就叫作“工作台”,可以打卡、完成日常流程和商务实时沟通。腾讯会议App可以随时随地就能开会。乏味的宴请和烦人的假期早就被在线游戏、短视频、网上购物、社交媒体或者聊天填得满满,甚至宴请和假期实际上要很努力才能跟智能手机竞争到人们的注意力。走在城市里也不烦人了,人人都戴着耳机,听播客、听书、听知识付费课程,听音乐。

不知不觉当中,一个人待着什么都不干或者走个神儿,成了个很罕见的事情。更有趣的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放空,仿佛成了一件奢侈品。人们赋予放空仪式感,要跋山涉水地去露营、禅修、冥想或者各种各样的身心放松活动。这些目的地没有Wi-Fi信号或者必须手机上缴,所谓“奢侈”不是指活动要付出的经济成本,而是敢于失联一周的底气。我们是一个连“下班之后要不要回领导微信”都能兴起讨论的社会,屏蔽互联网的壮举,足够艳压朋友圈了。

无聊实际上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海德格尔的无聊分类里,前两种场景是短暂的、可以掌控的无聊。第三种则是精神领域的空虚感、孤立感和疏离感。它是关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的基本命题。

挪威哲学家拉斯·史文德森在《无聊的哲学》里写道:“我们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认为生活必须是实在的,我们无法忍受空洞的生活,必须找到某种可以成为意义的东西,毫无意义的生活是无聊的。从隐喻的角度来说,无聊就是一种意义的消失,可被理解为一种不安,这种不安表明对意义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为了消除这种不安,我们治疗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的症状,并且寻求各种意义替代品。”

无聊的论述经常伴随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反思,比如时尚就是典型的意义替代品。佩索阿说:“新的往往很快就变成老生常谈,随之而来的是一成不变的无聊。我们发现,尽管表面看来事物与想法会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一切都惊人的一致。”从这个角度看,智能手机在打发无聊这件事上的效率要高太多了。捧起它来,犹如钻入一个奇幻仙境,它是千人千面的,每一个人都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打发无聊的内容。它是无穷无尽的,哪怕只停留在一个短视频的页面上,拇指一下一下地刷下去,只要有信号和电量,好像能刷到地老天荒。用互联网行业的话术来讲,无聊就是现代生活的一大痛点,智能手机虽然无法给人提供意义感,可它的门槛低,是目前看来最简单、最便宜、最老少皆宜的解决方案。

问题是,无聊某种程度看也有正向的价值。罗素写道:“在我看来,无聊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因素,所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我相信,无聊曾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动力之一,在今天的世界更是如此。”有一些人坦然接受了无聊,在缓慢又持久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创造,硕果累累。比如对今天智能手机造成的局面贡献巨大的史蒂夫·乔布斯,他有一句名言:“我是一个无聊的大信徒……使用科技产品是美好的,但无事可做也同样美妙。”

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研究从另外的角度唿应了哲学家、文学家们对无聊的思考。无聊是人类大脑的“出厂设置”之一,神经科学家马库斯·赖克勒研究发现,人类走神时,大脑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从执行注意力网络部分切换到了默认模式网络。它在大脑中的区域包括内侧颞叶、内侧前额皮质和后扣带回皮质,这些区域执行着自传记忆、心智理论和自我参照加工任务时非常活跃。
这些任务跟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复杂事物的理解相关。美国科技作者曼诺诗·左莫若迪在《放空:无聊为什么能解锁创意与效率》里写道:“当我们离开外部世界的关注,而面向内部世界转移时,我们并没有关闭我们的大脑。此时,我们正搜索大量的记忆,想象未来的可能性,剖析我们与其他人的互动,并反思我们是谁。我们在等待世界上最长的红灯变绿灯时,感觉好像是在浪费时间,而事实上,大脑正洞察你内在的想法和事件。”

放空是生命的缝隙,我们这么急于把它们给堵上,主要来自于对无聊的厌恶。心理学家弗洛姆写道:“我深以为无聊是最恐怖的折磨之一……在我看来,人若久困无聊,便是身处地狱。”无聊却是洪荒之初就存在于人性之中。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写道:“神感到无聊,所以创造了人类。亚当因独处而无聊,故而夏娃被创造出来。从那时候起,无聊就进入了人类社会,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有相应的扩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放大了人性中的这个部分。人性中应该还有深沉的一面,我们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复杂的社会、理解别人与自己的关系。忍受无聊的煎熬可能让我们更聪明和精神健康,甚至寻找到自我的价值感。

如何对待无聊于是成了一场人性博弈。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一方力量太强大了,下载量、日活数、用户黏性、使用时长等指标等同于经济利益,巨额资本的支持、成千上万聪明的产品经理、工程师日夜思索,就是为了让这些数字更好看。尼采写道:“与无聊作斗争,即使是神也束手无策。”互联网行业却似乎做到了,但同时带来了副作用,让人烦躁不安、信息碎片化导致自我的支离破碎。如果要站在人性的另外一端,需要理智、毅力和智慧,我们如何让智能手机或者未来某种形式的智能设备成为工具而不是牢笼,我们在这样的时代如何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放空是这场博弈里的一项指标,如果它消失了,是一件可悲的事。

赞(5)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2-20 11:12 发表评论
.:. 草榴社区 » 技术讨论区

电脑版 手机版 客户端 DMCA
用时 0.01(s) x3, 04-21 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