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持续关注着王力宏离婚事件,因为我怀疑王力宏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昨晚李靓蕾的微博坐实了我的猜测——心理医生认为王力宏患有性成瘾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她微博写的是“自恋型人格”,但英文加了Disorder,即障碍)。
我身边曾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朋友。借着这个机会,我想结合王力宏的行为给大家做个科普。
自恋型人格障碍被称为“暗黑三大人格之一”。另外两个暗黑人格是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精神病态(又称反社会人格)。这两个人格的名字听着就很暗黑。
相比之下,“自恋”这种生活中常被使用的词语,似乎和“暗黑”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自恋型人格障碍隐秘性高、危害性极大,他们会让身边亲密的人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理解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李靓蕾被医生诊断为长期遭受精神虐待,以及为什么王力宏会做出一系列在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了。
另外,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他们使用的煤气灯操纵法,也有利于我们甄别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操控。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极度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可以不受世俗伦理道德的控制,他人只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第二,善于使用煤气灯操纵(gaslighting)的手段对他人进行精神操控,如毫无理由地贬低、诋毁他人,摧毁他人自尊心,使他人完全受自己的支配和控制。
第三,没有共情能力,无法感知他人的痛苦。
第四,过分在意外界评价,为了获得正面评价不惜谎言连篇。
第五,从不认为和承认自己有错。
两人离婚事件的网络发酵至今才没几天,但有几个细节可以看出王力宏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一细节是他发给李靓蕾的短信。
![]()
这个短信语气粗暴,毫无悔改之心,带着命令的语气。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共情不到他人的痛苦,过于自大,且从不认为自己有错。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心有一个“梦幻城堡”,他是这个城堡里的“王”,是神一样的存在。神不会犯错。要是事情出了问题,那错肯定在他人而不是自己。
事情发酵到这一步,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息事宁人,坐下来好好商讨,态度诚恳。但王力宏居然在这个节骨眼上还能用命令的口吻发短信,可见他的内心多么自大、多么“理直气壮”。
一个细节是他父亲的手写信。
[=https://imgtu.com/i/TQXR74]
![]()
[/url]
信的内容非常荒谬。
他父亲得知李靓蕾怀孕之后,“我是唯一赞成结婚的”,理由居然是因为“必须保护孩子,而且事业也很重要”。一位女性怀了你儿子的孩子,无论她最终选择堕胎还是生育,对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时候,居然不关心一个活人的身体健康,而是关心未出生的孩子以及王力宏的事业,可见有多自私了。我甚至怀疑王力宏的父亲也至少有自恋倾向。
他的信中明示了李靓蕾在欺骗王力宏,表达的意思是:王力宏是因为李靓蕾自称在安全期才内射的,两周后却被告知怀孕了。而且他提到李靓蕾要挟王力宏,如果不结婚,就要毁了他的事业。
在李靓蕾详实的澄清中,我们可以看到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那王力宏父亲缘何胡说八道呢?
我认为父亲可能并非胡说八道,他当然是偏袒儿子的,但他写的或许真的是他知道的事实——即王力宏告诉他的“事实”。
自恋型人格障碍非常善于用编造谎言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无辜的受害者,借此把错误全部推到别人的身上。
从李靓蕾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来,王力宏总是“躲在”他人背后,自己充当好人,让别人充当恶人,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李靓蕾的表述可以看到,王力宏急着想生孩子,然而李靓蕾怀孕后,他与父母讨论后的结果竟然是堕胎或者生下孩子但不结婚。由此可见,王力宏的父母至少有一方非常强势(据说是他的母亲),而且王力宏无力对抗。为了达成目的,王力宏先骗李靓蕾怀孕,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整件事塑造成是李靓蕾想借怀孕上位。于是,在李靓蕾这边,恶人是王力宏的父母,在父母那边,恶人是李靓蕾。通过这种方式,王力宏成功把自己摘了出来,在两边都把自己塑造成了“受害者”。
另外,从他们结婚到离婚的时间线可以看出,王力宏结婚的主要目的就是生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目的)。一结婚,王力宏就不停地催生,以至于李靓蕾在五年内生了三胎。第三胎是男孩,待哺乳期一过,王力宏就火速提出了离婚。其目的昭然若揭。李靓蕾只不过是他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工具。他不关心工具的感受,准确地说是他根本感知不到他人的感受。工具一旦被使用完,他就急着抛弃,并且not guilty of those things.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非常善于使用煤气灯效应操纵身边的人。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有一个缺乏关注和爱的糟糕童年。
一些研究认为,幼年时,儿童有一段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时期,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如果这一阶段的“自恋”被满足,孩子就会顺利成长到下一个阶段。心理学家Heinz Kohut指出,父母应该理解并接纳处于原始自恋期的孩子的幻想。随着和父母互动,孩子会逐渐学会分辨幻想和真实,区分自我和他人。随后,孩子会慢慢发展出正常的自尊,以及与他人正常的关系。
相反,如果幼儿这一时期的自恋没有被父母接纳,而是被压抑、被批评,那么为了弥补他受损的自尊,他的这部分自恋就会膨胀,并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比如格外渴望他人的赞美和认同。
另外,父母给予的“有条件的爱”也是成因之一,比如你做到xxx我就奖励你xxx。孩子无法从成人世界获得无条件的爱、足够的安全感和情感反馈,他就无法习得正确的“爱”他人的方式和共情能力,也无法获得稳定的价值感。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隐蔽性很高,因为从外表看,他们通常光鲜亮丽、聪明、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本质上,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和爱、无法感知他人的情绪、无法认同自己的价值。
他们致力于维护膨胀的自我意识,不停地寻找“供养者”(即被他们操控的人)来维持自恋妄想,用各种谎言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和虚假的人设。任何威胁到他们自恋幻想的人,都会遭到患者强烈的抵抗(比如告诉他实话、戳破他的谎言等)。
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爱”与“被爱”,只有“操控”与“被操控”。由于没有获得过无条件的爱,他们内心深处也不相信自己能得到无条件的爱。只有他人完全处于自己的操控之下,他们才会感到安全。
他们与身边人的关系通常是单边的——只有索取,没有付出。哪怕付出,他们也早就算计好了得失,他们会在恰当的时机强调自己的付出,操纵他人的情绪,让他人产生负罪感和愧疚感。比如告诉你,“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居然连xxx都不愿意为我做。”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却让我这么失望。”
虽然自恋型人格障碍听上去很自恋,但实际上,他们“爱”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虚幻世界里的完美自我。由于小时候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经常被打压,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丑陋的、一无是处的,他们会逃避真实的自我,转而活在自己为自己搭建的梦幻城堡里。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不仅仅是童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霸凌等重大问题也会成为推波助澜的助手。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的人格障碍,患者在形成这种人格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应对方式,并会根据现实不断修改记忆,编造新的谎言,完善心理防御机制。因此,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不对。
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通常是针对与他们有亲密关系的、深受其害的人,而非针对他们本身。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除非他们本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否则几乎没有治疗的可能。
心理学家反复提醒自恋型人格障碍身边的人,不要妄图改变他们,不要幻想他们有一天自己会醒悟。一旦发现亲近的人有这种人格障碍,最好的方式就是——“快逃!!!”
如何应对
我认为王力宏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除了自恋型人格障碍和性成瘾之外,他或许还有性取向认知紊乱等问题。至于具体的成因以及孰因孰果,我们掌握的材料太少,难以准确地判断。
但我觉得借此机会科普自恋型人格障碍和煤气灯效应是有必要的,因为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哪怕没到人格障碍的地步,精神操控在现实中也是无处不在,如职场PUA、父母对孩子PUA、恋爱关系中的PUA等等。
在应对精神操控时,我们不应该把目光聚焦于“如何甄别他人”,因为你根本无从甄别那些隐秘性极高的人格障碍和高超的精神操控者。
无论应对何种精神操控,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稳固的价值观和鲜明的自我意识,维持自己稳定的价值感,警惕他人毫无理由的侮辱和贬低。而要建立起自己稳固的价值观,除了原生家庭这些个人不可控的因素之外,读书、思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如果你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对世界系统性的认知,你就不容易被击溃和操控。
另外,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爱好和稳固的朋友圈子,一定要建立起完整的生活。你拥有的越多、弱点越少,就越不容易被他人操控。
缺乏父爱的女性尤其容易被年长较多的男性欺骗、操纵,因为她们过于渴望情绪价值,但她们的阅历、知识和见识都不如年长男性,难以洞悉年长男性的套路和花言巧语。希望各位有女儿的父亲好好爱你们的女儿,“爱”和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是帮助她们抵御老男人欺骗和操纵的有利武器。
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