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榴社区
» 您尚未
登录
註册
|
搜索
|
社区服务
|
银行
|
邀请注册
|
帮助
社区服务
维基百科
|
动漫花园
.:.
草榴社区
»
技术讨论区
»
周舆丨古代帝王为何都有“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心态?
回帖
发布主题
本页主题:
周舆丨古代帝王为何都有“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心态?
字体大小
宽屏显示
只看楼主
最新点评
热门评论
时间顺序
keepwalking
级别:
骑士 ( 10 )
发帖:
813
威望:
407 点
金钱:
5870 USD
贡献:
87 点
註册:
2011-06-06
资料
短信
推荐
编辑
周舆丨古代帝王为何都有“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心态?
古代帝王为何都有“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心态?
周舆
近代“新民”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里记载,顽固派大臣刚毅曾说过“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音毕,意给)诸家奴。”后来,革MING派把这句话归纳为“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并说出自慈禧之口。
此事真伪不可考,但慈禧在庚子年惹了大祸之后,急于同进京讨伐的八国联军谈判,对谈判大臣确实下达过明确的指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真的。
其实,“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心态不独在晚晴权贵那里有,翻开古代史,也随处可见。这种心态其实一点也不特殊,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古代王朝在本质上都是砖制统治,统治阶级与老百姓其实是敌对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与老百姓的矛盾会越来越深,而且根本无法消除。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外人也要打进来,摆在朝廷面前的课题,就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是给老百姓好处以全力对付外人,还是讨好外人以全力对付老百姓?
自古以来,绝大多数朝廷都选择了讨好外人,全力对内。如西晋、北宋、元、明、清。事实上,连强大的隋、唐对外国客商也极尽讨好之能事,对本国老百姓的生活却多方限制。
朝廷向来觉得外人有血性,不大好对付,而治下小民却只有膝盖骨,懦弱无能。
把好处给外人,可敦睦邦交,可开展贸易,可苟延性命,可留条后路。就像蒙元,在丢了政拳后,在一干外人的保护下,竟然安然退回了北方大草原。
把好处给臣民?那还得了?!是减税降费,还是扩展福利?这样做,不仅朝廷收入减少,而且还会惯出小民“拿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坏脾气。他们吃饱了饭,想要的东西会更多,说不定哪一天还想“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因此,古代社会是不会获得真正发展的,因为历代王朝把社会发展的总引擎和火车头——商人阶级牢牢控制在手里,坚决地把他们踩在脚底下,不让他们抬头,不让他们在政置上有进身之阶。
同时,朝廷通过无休无止、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尽可能多地剥夺老百姓创造的财富,把他们的生活水平维持在温饱线附近。有时低那么一点点,让他们疲于奔命、无暇他顾;有时高那么一点点,让他们欢天喜地、感恩戴德。高低搭配,统治不累。
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变着花样地执行“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国策,钱如果确实多的花不完,宁可白白送给外人,也不可能用来改善本国老百姓的生活。这已经成为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基因,不以时代为转移。因此,一直到晚清还是这个鸟样。
大概只有明末的崇祯皇帝是个罕见的例外。其实他也不是不想跟满人议和,只是脸皮太薄,在朝议纷纷之中,竟然中断了议和,而满人一开始实无亡大明之心。结果他对满人有剿无和,对闯献却都有招过安。崇祯最终两面受敌,吊死煤山。
崇祯17岁登基,从第一天开始内忧外患就不断,又刚愎自用,没人敢教他怎么做一个合格皇帝,似乎是不知道“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一帝王绝世秘笈,于是倒行逆施,死的很惨。假如他知道这个道理,大明也许就不会亡。
因此,“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是古代砖制统治的不二灵丹,服之,可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
在古代,你想跟朝廷讲道理,其实你已经输了。因为在本质上,朝廷跟老百姓是敌对关系,人家从来就没鸟过你,你跟他们根本不在一个语境之内。互相之间无论说什么,都是鸡同鸭讲。
他们能听的懂的语音,大概只是陈胜、张角、王小波(宋朝那位)发出的。
他们就乐意“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你能拦的住吗,能跟他们讲理吗?
当然不能。
赞(22)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6-26 20:42
发表评论
.:.
草榴社区
»
技术讨论区
电脑版
手机版
客户端
DMCA
用时 0.02(s) x3,
05-05 07:36